美國早前宣布制裁11名中港官員,不少本港銀行包括中資行,仍在研究應對方案,惟中國銀保監會最新表態,指將堅定支持中資金融機構依法合規開展業務,為包括香港公民和企業在內的所有客戶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。銀行業界人士認為,有關言論是鼓勵中資在港的分行,繼續為受制裁相關人士提供服務,但銀行可能冒上被美國處罰甚至制裁的風險,陷兩難局面。
銀保監開腔 作港堅強後盾
銀保監發布答記者問,在回應美國對11名中港官員的制裁行動時表示,目前香港金融市場總體運行平穩,聯滙制度基礎穩固,反映國際市場對香港充滿信心;強調內地是香港繁榮穩定的堅強後盾,堅信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會動搖,將更繁榮和穩固。
立法會議員陳振英表示,銀保監的聲明發出正面訊息,讓內地設總行、母行或業務運作的本地銀行,理解到內地監管當局的支持,使其在與金管局商討制定美國單邊制裁的處理方案時,更能堅定信心,達致公平待客原則。
勢陷兩難 除非撤出美業務
有本地銀行界人士認為,銀保監的言論是鼓勵中資銀行在港的分支,繼續為美國制裁的人士提供服務,中資行難以不聽從國家指示;惟若繼續為受制人士提供服務,銀行可能因此受美國處罰,特別是在美國有業務和涉及大量美元結算的機構,恐面對兩難。除非銀行願意撤出美國業務,或有其他折衷方法,相信每家銀行無論是中資、港資或外資,均對潛在風險有不同解讀,從而作出不同處理。
彭博早前引述消息稱,部分在港設有分支的中資銀行,包括中行(03988)、建行(00939)及招行(03968),對為被制裁官員開設新賬戶持謹慎態度,以保障取得美元的渠道和海外網絡,更有至少一間中資行暫停為有關人士開戶。
市場估計,對於受制裁人士,美資銀行做法最審慎,寧願結束賬戶;歐資行亦趨保守,料只向有關人士提供有限度基本服務;至於港資及中資銀行,特別是在美國並無業務的銀行,則盡量保留受制裁人士的戶口,但會避開涉及美國有關的業務。
事實上,有受制裁的官員最近曾把物業轉按至中資銀行。據報,警務處處長鄧炳強名下的薄扶林置富花園物業,早前已由滙豐銀行轉按至中銀香港,當時警方發言人回應稱,單位屬鄧炳強自用,純屬個人消費選擇,與制裁無關。近日亦有報道提到,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向渣打贖回屯門物業按揭,未知是否與制裁有關。